数学——依托教材 紧扣标准 注重“双基”考查
2010年秋季高考数学卷坚持能力立意,依托教材、紧扣课程标准,力求难度适中,大多数试题以常规形式呈现,试卷力求贴近中学数学教学,贴近考生。
1、紧扣标准,注重“双基”考查。基本知识与基本内容,是中学数学教学的根本。试卷加强了对“双基”的考查,比如,客观题目中考查了解简单不等式、复数的运算、程序框图、抛物线的的方程、极限的计算、分层抽样与概率、反函数的性质、向量分解、集合运算、充要条件、利用计算器判断指数方程解的范围、利用正(余)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等基本知识和技能,19题考查三角函数基本公式的运用以及基本计算化简能力;20(文21)题的数列题,考查等比数列以及数列前 项和 的的基本知识,亦属常规题型;22题,在“远离(或接近)”的背景下,考察基本不等式的内容,以及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。
2、体现文、理科差异,关注试卷的认知要求与测量目标要求的一致性。文、理科考生在考查内容以及认知能力要求上有很多区别,这些均在今年试卷中有较好的体现。尽管题目背景一样,但在设问要求上明显体现了对文、理科考生不同的能力要求。比如,在所谓制作灯笼的应用题中,理科卷是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大小,文科卷则是要求考生画出三视图;在主观题的数列题的第二小题中,理科卷要求求前 项和 的最小值,而文科卷则直接问 何时递增;22题的第三小题,理科卷要求考生指出函数的基本性质,文科卷则明确要考生指出几个具体的性质;23题的第三小题,在思维能力的要求上,文科卷相对比理科要求要低一些。
3、能力立意保持依旧。能力立意一直是上海高考数学卷的特色之一。今年数学卷依然设计试题考查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。比如,填空题中关于矩阵对角线元素之和的题目,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观察、分析能力以及归纳发现能力;理科卷14题,在分类讨论、思维的严密性等方面具有一定要求。23题以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为出发点,探究对于平面上给定的点 以及椭圆上的点 ,何时存在椭圆上两点 使得 ?若存在如何构作两点 ?第二小题为第三小题做了铺垫,在提供问题解决路径的同时也适度降低了试题的难度。理科第三小题,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,对思维要求较高。